言情书阁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三十四讲(第1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五页,子四,明尝与味即藏性。我们这一科是讲到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十二处”就是我们内在的六根去攀缘外在的六尘,会产生一种果报的受用,可能是一个安乐的受用,也可能是一个痛苦的受用。我们一般凡夫的情况,就是在受用当中产生执着,启动了我们的攀缘心,然后就心随境转,启动了烦恼,启动了业力,启动了生死的果报。就是我们讲的迷惑、取着、乱动。因为我们被它外在的假相跟外在的作用所迷惑。有鉴于此,佛陀就告诉我们说,其实你不应该只看到它的假相,你要从它的假相当中看到它背后的真实道理。什么是十二处的真实道理?就是龙树菩萨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十二处是怎么有的呢?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是要有造作才出现的。你必须依止六根去攀缘六尘,根尘的接触才能够创造这个因缘。当我们在受用这个因缘的时候,那是“我说即是空”,其实它没有真实体性。这个“空”的意思不是说它不存在,而是说它没有自性。没有自性的意思,就是说你可以改变。如果一切法有自性,那就完了。说我这个释净界的身心世界是有自性的,那就完了,那你修行都没有用了。你今生是这个样子,你来生还是这个样子,因为它有自性。这个修行变成没有意义了。因为它的本质是空,所以它有无量的可能性,因为它没有自性。在没有自性当中,“亦名为假名”,你造了什么业,这个业力就会创造一个影像让你来受用,就是循业发现。所以我们看,我们出家以后,每天拜忏,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所以我们感受到每一年每一年所受用的因缘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的业力在改变。当我们把真空跟妙有作一个平衡,这个就是中道义了。我们也不要偏空。空的意思是破我们的执着;假的意思是要我们积极地断恶修善、积集资粮。这两个各有它的用意。子四、明尝与味即藏性分三:丑一、总标二处;丑二、妄相无体;丑三、结妄归真丑一、总标二处好,我们继续往下看,尝跟味即如来藏妙真如性。尝是一个内处,一个舌根;味是外处,是一个味尘,酸甜苦辣。当这个舌根跟味接触的时候,其实这当中的道就同时显现出来。我们看经文: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先把这两种处所的相貌标出来,说,阿难!你平常在早上跟中午两个时段,也经常跟随大众师持钵到城中去乞食。在乞食的过程当中,偶尔也会有一些人供养比较美好的饮食,比如说酥、酪、醍醐。这三个都是牛奶提炼出来的。牛奶加以炼制变成酪,酪再炼制变成生酥,生酥再炼制变成熟酥,然后变成醍醐。这都是牛奶提炼的产品,在古代都是上等美味的饮食。当我们的舌根接触这个上等的饮食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美好的味道出现。佛陀就问说,阿难!你的心意怎么样呢?这个美好的味道是怎么来的?——你从什么地方来!是虚空所生呢?还是舌根所生呢?还是饮食所生?比如说我们平常吃这个芝麻炒面,你的舌根接触芝麻炒面的时候,产生一个芝麻的香气。那么这个香气,你从什么地方来?从舌根而来?还是从炒面而来?还是从虚空而来?这都值得我们去探讨这当中宇宙的道。丑二、妄相无体分三:寅一、非从舌生;寅二、非从食生;寅三、非从空生寅一、非从舌生我们看第一段: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秖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说是这个美好的滋味是从舌根而来。那么假设这美好的滋味是从你的舌根而来,那这个地方有个问题了:就是口腔当中,每一个人只有一个舌根,一个舌根只能够出现一个滋味(我们要作基本定义)。你只有一个舌根,如果舌根产生滋味,那你只能够产生一个滋味。就好像说一棵树——古德讲出一个譬喻——说一棵树长的果实,要么是酸的,这整个果实都酸的;要么是甜的,这整个是甜的;是苦的,全部是苦的。一棵树长出的果实只能有一个味道,不可能说这棵树有苦的,又有酸的……酸甜苦辣都有,不可能的。所以说,既然是你舌根所生,而一个舌根只能够生起一个味道,那么这个时候,舌根已经产生了酥味。你如果同时又吃到黑石蜜(黑石蜜就是甘蔗糖),甘蔗糖是甜味,奶酪是咸味。这个时候你的舌根已经产生一个咸味,你遇到甜的东西的时候,你的舌根就不能再转变味道为甜了。因为你的舌根已经生起咸味了,所以你对这个甜的东西应该没有任何的反应,没有任何的知觉才对呀。既然对甜味不能产生任何的反应,那表示你这个舌根就不是一个知味的舌根了。你只知道咸味,酸甜都不知道,那你这算什么舌根呢?所以说,“舌根产生味道”不合理。因为你只产生一个味道,其他味道都不知道,那就不能构成舌根的定义。,!假设你说你的舌根的味道可以变来变去,一下子变甜,一下子变酸,可以变移,那这个有问题啊。舌根只有一个体,不是多体,怎么你一个体的舌根能够产生这么多滋味呢?你这一棵树同时产生甜的水果,又产生苦的水果,这是不合道理的。因为你的舌根只有一个,你不能产生这么多滋味的,不可以。所以,这个“味道是舌根所生”是不合理的。寅二、非从食生那么,假设是从食中而来,这是我们一般的执着。看经文: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说你吃到美好的饮食,你也正在享受那个美好的滋味,那这个滋味是从哪里来呢?你说当然从饮食中来嘛!那这个有问题了。“食非有识”,饮食是一个无情之物,它没有一个心识,没有了别的心识,它是个无情,那么“云何自知”?“云何自知”就是说,身为一个饮食,如果没有用舌根来跟它作用,它的味道是表现不出来。你能够感受到这样的一个滋味,一定有舌根的作用。你说这个味道只有饮食生起的,不需要舌根。而事实上,身为一个饮食,它根本没有了别性嘛,它怎么知道这个美好的滋味呢?它一定要有舌根的相互作用。所以说,饮食没有了别性,它怎么能够自己知道这个滋味是什么呢?“又食自知,即同他食。”如果你一定要说,饮食也可以知道自己的滋味啊,那这样子,饮食可以知道自己的滋味,那是饮食自己在吃自己,那是他人在饮食嘛。饮食自己感受它自己的滋味,那么“何预于汝”,跟你阿难尊者有什么关系呢?那是饮食在受用它的滋味,那跟你阿难尊者又有什么关系呢?又怎么能说是你阿难尊者的舌根呢?所以,从饮食中出来,不合道理。因为,你饮食再怎么美好,如果没有一个有了别性的舌根去接触,那美好的滋味是显现不出来的。寅三、非从空生若生于空,汝噉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说这个滋味是从虚空所生。我们有时候也会去尝一尝这个虚空,它到底是什么滋味呢?是酸甜苦辣什么滋味呢?这个虚空的意思,我们解释一下。虚空有两种虚空,一个是外在的虚空,一个是你嘴巴的虚空。这个地方所指的是嘴巴的虚空。假设虚空能够产生奶酪的咸味,是从虚空产生的,那么“既咸汝舌,亦咸汝面”。既然你的舌头能够感受到咸味,那么你的虚空,不但是舌头有虚空,外面也有虚空嘛,那这样子,你应该整个身体都感到咸味。因为外面也有虚空嘛,你的脸部、身体,都应该感受到咸味了。那这样有一个问题了:整个世界的人,就像大海中的鱼一样。因为鱼就是在这个大海的咸味当中跑来跑去,全身内外都是咸味嘛。那么,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既然你经常感受到的只是一个滋味,一个咸味,那么我们就不知道平淡的滋味了,因为没有对比。你看海里的鱼,它不管吃什么都是咸味。大海的鱼吃东西只有一个味道,就是咸味,没有其他的味道了。所以,身为一个海中的鱼,它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平淡,因为它从来没有对比过。所以说“既常受咸,了不知淡”,既然不能了知淡的味道,你也就不能知道这叫咸味了,因为没有对比过嘛。既然也不知咸,也不知淡,那么这个叫什么舌根呢?身为舌根,当然能够分别酸甜苦辣。你永远只知道一个滋味,那怎么叫舌根呢?所以,生于虚空是不合道理。丑三、结妄归真那么到底我们在吃这个美好的滋味,这个滋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看佛陀给的答案。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当我们的舌根去接触这个美好滋味的时候,那个甜美的滋味其实是不真实的,它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那么,身为一个不真实的滋味,怎么会显现在我的舌根呢?“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是因为我过去有这样的一种布施饮食的善业,所以假借这个饮食把这个善业的力量显现出来,让我感受到一个美好的滋味,是个人的循业发现。因为你善业还在。当你把福报享尽的时候,你吃什么东西都没有滋味。因为这个滋味是从哪里来?是从业力而来嘛!所以它只是个人的循业发现的假相,但是它的本质,当体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世间上的饮食,我们应该说它有无量味。你看福报大的人吃东西,它的味道特别美;我们福报比较差的,吃同样东西稍微差一点。你不相信,你把这个面给饿鬼道吃,他吃得很痛苦。你看目犍连尊者,一个阿罗汉,在定中看到他的母亲堕到饿鬼道去,他也是去托美好的饮食给他母亲。他母亲把这个饮食放到她嘴巴,到喉咙地方的时候,变成一团猛火。怎么这个美好的饮食跑到您的嘴巴变猛火呢?因为即空即假即中,这个饮食不真实。这饮食要是真实的饮食,那进入到她的嘴巴应该还是一样美好的饮食。因为它是虚妄相,所以目犍连尊者很紧张啊,去禀告佛陀。佛陀说,你要能够斋僧,一方面叫你妈妈忏悔。目犍连尊者就用他的物质供养大众师,一方面他妈妈忏悔,后来才把这个业转过来。,!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天鲁国的人民在海中抓住一只鸟。这个鸟非常漂亮,就像天上的凤凰一样。鲁国的国君非常喜欢这只海鸟,做了一个很大的笼子把它保护起来,每天要仆人为它搧扇子,而且把他宫中最美好的饮食、酒肉都盛给这个海鸟吃。结果三天以后这个海鸟死掉了。这国君说为什么?大臣说,海鸟的饮食跟我们的饮食是不一样的。你拿我们美好的食物,对它来说刚好是毒药。所以这个饮食是不真实的,每一个人循他的业去发现他个人的饮食,这个就是所谓的循业发现。所以你看,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为什么要食存五观?你看你每天这样子念: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为成道业,方受此食。你这样念的时候,你产生惭愧心、感恩心。这种惭愧心、感恩心生起的时候,你再去吃饭,特别甜美,是这个道理。这个饮食,因为它不真实,所以它会变化。这个就是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子五、明身与触即藏性分三:丑一、总标二处;丑二、妄相无体;丑三、结妄归真丑一、总标二处我们看第五段,明身与触即藏性。这个身根,是一个内处;外在的触尘——冷热涩滑,是外处。身根跟这个触接触的时候,其实它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看经文: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这个地方先标出两种处所。佛陀招呼阿难说,你平常早上起来要三摩其头。佛陀规定弟子们一起床的时候要三摩其头。因为佛在世的时候很多外道出家,出了家以后,佛陀怕他们习性不改,又修外道法,所以要他们每天起来三摩其头,告诉自己已经出家了,应该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以我们这个手去摩头而产生一个触觉——冷热涩滑的触尘。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一下,这一段的经文跟以前是不太一样的。前面的经文讲的内处跟外处,一般来说内处都是有情,外处都是无情物。比如以这一段来说,佛陀应该举我们的身根去穿一件衣服。身根是一个有情,衣服是无情。当我们的身体跟衣服接触的时候,能感觉到冷热涩滑。但这个地方佛陀讲的譬喻,它的内处跟外处都是有明了性的东西,不管是手,不管是头,都是有了别功能的心法。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呢?当我们的手去接触我们的头的时候,这个整个摩触的过程当中,“谁为能触”,到底何者是能触呢?这个触觉是从哪里生起的呢?是从手里面生起的?是从头生起的?就是说,我们的手去摩头,会产生一种冷热涩滑的触觉。这个触觉是从哪里来?是从手边来?还是从头部来?提出这个问。丑二、妄相无体分二:寅一、二触不成;寅二、一触不成寅一、二触不成看经文: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这个地方有两种的破法,第一个是破二触,两种触。“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如果这个触觉是完全从手这边生起的,因为我的手去摩头嘛,产生的触觉应该从手出来,那么这样子有一个问题:“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这个触觉是完全从手里面生起的,那么头变成完全没有明了的作用。而事实上头是有明了作用的,那表示你的手跟头没有完全接触。因为头是有明了性的嘛,而你的手去接触头的时候,所有的感觉只有从手里面生起,那表示你没有真正的接触,所以不能构成触。如果说这个触觉是完全从头部生起的,那么手就完全没有作用了。事实上手也是有感觉的,所以也表示头部跟手也没有真正接触。因为手是有知觉,而你的知觉只有从头部生起,可见你的头跟手没有接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说是接触的过程当中,手也产生一个触,头也产生一个触,整个摩触的过程产生两个触觉,那阿难尊者你应该两个身体,以后你要成两个佛才对呀。你的手去摩你的头产生两个感觉,那你应该是两个身体,这是不合道理的。所以二触是不成就的。寅二、一触不成我们看一触也不能成就: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当我们的头跟手接触的时候,这两个都是有明了性,相互接触的过程当中,假设它们两个共同产生一个触觉,那这样子手跟头就应该相合为一体才对呀。你们两个既然能够产生一个触觉,那头跟手是一体的。假设头跟手是一体的,那就不能构成触的定义,因为触必须有能所,能跟所是不一样才对。现在你这个头跟手是一体的,就不能产生交互作用,那这个触的定义就不能成立。,!说是头跟手是两个体,那么这样子的话,“触谁为在?”你生一个触觉,他也生一个触觉,这两个又是一个自体的,那么到底这个触觉是从哪里来?“在能非所,在所非能。”在能摩的手就不是在所摩的头,在所摩的头就不在能摩的手。你不应该说虚空——一个空空荡荡的虚空,跟你产生一个触吧?所以说一个触也不能成立,因为手跟头都有知觉,怎么可能会合成一个触呢?不可能丑三、结妄归真那么,我们手去摩头的时候,产生那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佛陀回答: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我们知道,当我们的手去摩触头的时候,它其实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而这两个接触的过程当中是没有真实处所的。也就是说,它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即身与触,二俱虚妄”,它只是因为你过去的善恶业力而显现的一种暂时的假相跟暂时的一种感受作用而已。你善业强,你不管摩你的头、摩你的手,你都产生快乐的感受;你要有罪业,你摩你的头,你就觉得很痛苦,摩你的手也是很痛苦。这只是一种循业发现,而它的本质就是你的真如本性,因为假借业力而显现出来,但真如本性本身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个触,当然只是一种身体的感受。你看台中莲社有一个念佛感应的故事,我们用这个故事来探讨它的道理。在当时有一个阿环师姐,她四十二岁就参加台中莲社,到六十二岁往生,总共亲近了台中莲社二十年的时间。她不但很精进地参加共修,也非常地发心来护持整个共修团体,出钱出力。后来,她在六十二岁的时候肠胃生了一个肿瘤,肠胃病,开了几次刀,没有什么效果。最后一次开完刀以后,她就决定不再开刀了。那一天的下午三点钟,她整个人就昏睡过去。昏睡的过程当中,她手就去拨一个东西,一直在拨,一直在拨,感到非常的恐怖。这个时候她的家人就赶快找莲友来助念,念佛。念了一段时间以后,她的手就慢慢安定下来。她第二天醒过来的时候,她家人就说,你昨天晚上三点多到底是看到什么?她说,我在睡觉的时候,看到一个黑色的东西往我的身体罩过来,好像蚊帐一样的东西,非常痛苦,我一直要把它拨开,但拨不开。后来听到念佛的声音,她本身也有念佛的功力嘛,她就自己也念佛。这个时候,她一念佛,很虔诚念佛,就看到一道金黄色的光明。光明出现的时候,那个黑色的阴影就慢慢消失掉,变成一个小孩子出现。她问小孩子说,你来干什么?这小孩子说,我来跟你讨命的。他说,你前生很喜欢杀猫,看到猫就杀,杀了四十只猫。我是其中一只被你杀的猫,我现在要跟你讨命。但是因为你念佛的关系,把我们之间的恶因缘化解掉了。但是你欠的这四十条猫的命,这个命你还是要偿还。这小孩子说,你应该做三天的法会来超度这些猫。后来这个阿环师姐就请人家来诵经,诵了三天的经,最后一天又放了一个大蒙山,才把这个业障给消过去了。后来也就安然地在念佛当中往生。那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就是说,她在看到黑色阴影的时候,她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她开始念佛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那一道光明?为什么有些人念佛的时候看不到光明?我们这样子讲:其实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所不在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你一定要依止你的真实的信心来念佛号,才会把那个光明显现出来。在整个法界当中,有很多很好很好的磁场,有很多很多不好的磁场,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很重要。你看,你起恶念,就招感不好的磁场;你起善念,就会出现善的磁场。因为佛菩萨在法界当中发了很多愿嘛!你看四十八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观世音菩萨也发了十二个愿。你要启动佛菩萨的愿,你一定要安住善念、信心、愿望。但是,很多很多的外道鬼神在世间当中也发了很多的邪愿。为什么很多人就会跟他感应道交呢?因为你自己仁者心动。所以,我们不是说去逃避到什么地方去。说,哎呀,这个地方不好,到那一个地方。都不是这个意思,那是你心念的问题。比如说,我们今天住这个道场,你要觉得道场不好,你应该到大殿去忏悔才对,因为你有那个业力。其实我们整个法界当中,世间上的整个法界,充满了好的因缘,也充满了不好的因缘。我们整个法界当中是具足十法界染净诸法的,你念头一动,你就跟谁感应,就这样子。所以叫做“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它当体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你看,我们看到别人好,我们随喜赞叹,我们会感受到他的那种光明功德;你看到他好,你嫉妒,你就招感那个负面的磁场,你自己给自己痛苦。我讲实在话,我们一个人都自作自受,就是所谓的循业发现。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子六、明意与法即藏性分三:丑一、总标二处;丑二、妄相无体;丑三、结妄归真丑一、总标二处好,我们看第六段,明意与法即藏性。这个意是内处,意根;这个法是外处,是法尘。意根去攀缘法尘的时候,就产生了因缘所生法,它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看佛陀的开示: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佛陀说,阿难!你平常也经常依止你这个意根去攀缘善、恶、无记三种的境界。善就是能够引生我们今生、来生安乐果报的,叫善的境界。但是我们也经常去攀缘一些邪恶的境界——贪瞋痴相应的、对今生来生产生痛苦果报的境界,或者是非善非恶的境界。第六意识当然是夹带前五识去攀缘这种境界,最后落谢到我们第六意识的心中就构成了一个影像,产生了三种的善、恶、无记的法尘。这个地方是说明第六意识是怎么去创造法尘的:去攀缘外境,而落谢影像,而成就法尘。那么,这个三性的法尘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是你内心所生起的?还是离开这一念心有它个别的方向跟处所呢?佛陀提出这个问。说我们有时候经常会出现什么影像,或者是戒定慧的影像,或者是杀盗淫妄的影像,那这个影像是怎么来的呢?是我内心生起的?还是另外从外面生起的?提出这个问题。丑二、妄相无体分二:寅一、非即心生;寅二、非离心有我们看第一段: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假设这个法尘是绝对从心生起的,说我这个心中的影像,就是我内心生起的,那这个地方有问题了。“法则非尘”,法尘既然是心所生,那么就是有情了。因为心是有情,所以,生起法尘这个法尘也是有情。那么这个时候法尘就不是无情之物了,而是一个有情的心法。“法则非尘”,它就不是一个无情,它是一个有情的心法,因为它是心所生嘛。这样子讲,“非心所缘”,既然是心法,就是无形无相的,那么你怎么去攀缘它呢?这个影像是心所生,那么心生起影像,这个影像也是一个心法。这个心法是无形无相的,那你怎么去攀缘这个影像呢?它已经不是一个色法,而是一个心法。你攀缘不到这个“尘”,那又怎么能够构成处呢?又怎么能构成外处呢?外处就是“所缘为义”嘛。那你都没办法攀缘,那怎么能构成外处呢?所以,“是心所生”不合理。因为,如果是心所生,它就是一个心法,心法就不能攀缘。寅二、非离心有说是离心别有。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假设离开这一念心有它个别的方向跟处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这个法尘有其善恶的自性,那么到底它是有知还是无知?说它是离开心有它的处、有它固定的体性,那么这个体性到底是一个心法的有知?还是一个色法的无知呢?分两段,先说“有知”。假设它是一个有知的心法,“异汝非尘”。它既然不是尘,也不是你的心法……身为法尘,它是一个有心法的。它既然不是你的心法,也不是一个色尘,那它表示是什么呢?是“同他心量”,那是他人的心量,那跟你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一定要说“即汝即心”,这个就是你的心法,那么这样子你就变成两个心。你这一念心怎么能够分成两部分呢?一部分变成能缘,一部分变所缘;一部分是内处,一部分是外处呢?这不合道理。你的心是不能分成两部分的,不可以。所以,说是有了知的功能,是不合理的。再看“无知”。说这个尘它是离心别有,而且没有明了性。这个法尘它是心中的影像。如果是离心别有,既不是外在的色声香味触(这个“离合冷暖”就是触,触尘就是“离合冷暖”),它既不是外在的这个五尘,也不是虚空相状,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呢?它离心别有,那么这个影像到底是存在哪里呢?“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既然在整个色(这个色指的是色声香味触)、在五尘当中、在虚空当中都没办法显现,那么在人世间,不应该说在五尘之外、虚空之外还另外有一个色法存在,不应该这样。即使离开了色空之外,还另外有一个东西,那么它也不是心所缘,表示你的心根本攀缘不到。既然心攀缘不到,那么这个处的定义又怎么安立呢?身为一个处,它必须要“所缘为义”。所以,说它是没有明了性、离心别有,那么你根本找不到它的存在!它到底在哪里呢?它不在你的内心,也不在外面,也不在色空。那你看,找不到。找不到的话,你根本没办法攀缘。没办法攀缘,就表示它不是一个处。所以,“离心别有”也不合理。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丑三、结妄归真但是我们每一次拜完佛、念完佛的时候,做完一件事情,我们心中也真的会留下很多很多的影像存在。那这影像是哪里来的呢?看佛陀的回答: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我们能分别的心跟所分别的所谓的法尘,其实都是不真实的,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这个能缘的心跟所缘的法的相互作用,只是个人的业力所显现的一个假相跟作用,它的本质就是真如本性。这个地方,我们把这个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讲完了。海公在讲《楞严经》的时候,常讲一个观念说,其实这个道,大乘的真实之道、大乘的成佛之道,是无所不在的,就在我们的身心世界,就在我们穿衣、吃饭、睡觉当中都经常显现,只是我们没有回光返照,当面错过而已。不是说你到哪里去,到西藏去干什么,求什么道,不是!其实道就在你的身心世界当中,只是我们是不是具足这个智慧的法眼去观察它,去把它找出来,当作你一个成佛的正因,当作你修习菩萨道的一个真实的首楞严王的功德,如此而已。所以,我们讲开悟的楞严,其实悟的是什么?悟的就是,在身心世界当中,每一个法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都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问题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遇到了身心世界的时候,你是向外攀缘,那就完了,那你启动惑、业、苦;你能够回光返照它的道,不随外相而转,你去回光返照它的道,那就是法身、般若、解脱。所以每一个法对我们来说,都是生死杂染之法;每一个法对我们来说,也都是解脱安乐之法。关键就是,巧妙在你一念心。我们不应该说外境有什么问题,不应该这样讲。一把刀子,你会用它,它可以割除你的毒瘤;你不会用它,它就伤害你。所以,每一个法都是一体两面的,善恶两面。我们在人事当中,我们没办法去改变别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但是你要会巧妙,你就在整个环境当中去消你的业障,去积集你的资粮。这个人事,你不会好好应用,你一天下来就造很多罪业,伤痕累累。因为每一个法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都是你真如本性,只是我们是不是能够回光返照而已,是这个意思。:()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结婚送盆小绿草  万古最强神帝  重生当天断绝关系,我变身万亿富翁  随身空间之傻女傍上了国家爸爸  一人之下:我自红尘逍遥  剑开虚空  我在群星有座城  百年后我依旧是团宠  直男生涯惨遭滑铁卢  盗天仙途  弃妻似锦  修仙:我真没想当舔狗!  深山密窟  不能死的路人甲炮灰  盗神戒传承者楚风闯都市  怎么到我重生就被病娇识破  心淼归来:纳川的宠妻日常  系统情深:尤少,傅小姐又气跑了  恃楚而娇:秋先生的心尖宠  独占病因  

热门小说推荐
爆宠八零:重生娇娇女

爆宠八零:重生娇娇女

2o19云起华语文学征文大赛参赛作品胖喵儿死了,被一根鸡骨头卡死了!重生在了一个生了九个孙儿,盼孙女盼的眼睛都红了的阮家,瞬间成了阮家上下三代的团宠!胖喵儿笑眯眯,觉得这有奶奶宠,爸妈爱,哥哥护的小日子,真叫一个美滋滋哟。当然,如果没有某只躲在角落里,眼睛里放着绿光,死死盯着她的‘大灰狼’,那就更好了!某只‘大灰狼’冷笑一声上辈子没吃到,这辈子总要吃到的!胖喵儿へノ...

我的绝美御姐老婆

我的绝美御姐老婆

聚焦巅峰火爆畅销他是世界闻名的巅峰杀手,却被家族逼婚,与美女总裁住在了一起。彼此看不顺眼却又不得不同居,萧凡决定回学校散散心,可是...

非凡人生(娇艳人生)

非凡人生(娇艳人生)

非凡人生凌轩是这个都市的主角,他身上发生的一切,应该是男人们都渴望得到的。他的经历,就是一个个娇艳美女组合而成的酸甜苦辣爱恨情仇非凡人生绝非一般的人生故事,娇艳人生,不走寻常路。非凡人生延续面包作品的一贯风格,更清新,更自然,更现代!总结只有一句YY,只有YY,男人的YY,最尽情的YY!...

永恒之心

永恒之心

外门弟子陈宇,体内融入了一颗神魔心脏。心脏,乃生命中枢,人体致命的要害。而对陈宇来说,心脏却是防御最强的一点,并让他拥有赶超妖兽神兽的无限潜力。自此,他踏上一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玄奇之旅。天才如云之,天骄盖世。宗门林立之,我主沉浮。万族辉煌之,跨界大战。太古悬谜之,神话争锋。我心唯有,永恒!新书,迫切需要推...

夜天子

夜天子

他世袭罔替,却非王侯他出身世家,却非高门。作为六扇门中的一个牢头儿,他本想老老实实把祖上传下来的这只铁饭碗一代代传承下去,却不想被一个神棍忽悠出了那一方小天地,这一去,便是一个太岁横空出世。他自诩义薄云天,为人四海,是个可以托妻献子的好朋友,可他所到之处,却是家有佳妇贵女者统统藏之深闺不敢示人他自称秉性纯良,与...

史上最强赘婿

史上最强赘婿

已完本穿越异世成为财主家的小白脸赘婿,因太废物被赶出来。于是他发奋图强,找一个更有权有势绝美高贵的豪门千金做了上门女婿。练武是不可能练武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练武,只能靠吃软饭才能维持生活!我要把老婆培养成天下第一高手,谁敢惹我就让我娘子打死你!...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