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书阁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五十四讲(第1页)

第117页,辛二,劝真修有益。前面的一大科,佛陀讲到了我们一念心性非因缘非自然,即因缘即自然,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以后,佛陀讲到应该要真实地去观照。这个道理是让你观照的,不只是了解而已,你要观照才有力量。那么为什么观照才会产生功德呢?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看第二段。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为什么要观照才有真实效果呢?这以下讲出它的例子。比方说摩登伽女。这个女众其实过去生是曾经做淫女的,所以她本来多生多劫所熏习的这个烦恼的心是非常的粗重。回到精舍以后,佛陀以楞严神咒的力量来消灭她的烦恼的现行。蕅益大师说,咒力能够破除邪思,因为它有正气。而且她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以后,生起微密的回光返照而断除爱欲的种子,所以在整个佛法当中已经成就一个“性比丘尼”。这个“性”,就是“法性相应”,或者说是“圣道相应”的比丘尼。也就是说,她整个戒体是一种道共戒,因为成就圣道而成就戒体,我们又称为破结使的比丘尼。她本身没有真正出家,她只是因为道共戒,所以叫作性比丘尼。她能够入于僧宝之数,但不是真实的出家众。跟佛陀的儿子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一样,她们都能够在法会当中同样地回光返照,而觉悟到过去生的生死因缘,所谓多生多劫的轮回之因,都是一念的贪爱当作痛苦的根本,也就是一念的攀缘心就造成这么多的痛苦。本来是无一物,何必去惹尘埃!就是一念的攀缘才有这些问题。我们看最后的结示劝修。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佛陀就劝勉阿难尊者说,如果你能够依止现前一念心的微密止观来修学无漏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正念真如,一种回光返照,不随分别,那么你将来的功德就能够出离烦恼,甚至于蒙佛授记,成就初地以上的功德。那么为什么还自我欺蒙,尚且停留在观听当中呢?观、听,指的是六根门头当中见、闻、嗅、尝、觉、知向外的攀缘。本经很强调“一念熏修”,蕅益大师也强调“一念熏修”的可贵,因为真能破妄。我们举一个实际例子,来说明什么叫真能破妄,什么叫作回光返照、一念熏修。比方说鸯掘摩罗尊者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他老人家去外面托钵。托钵的时候,他到一个长者的家庭。这个长者很恭敬地把饭菜供养给鸯掘摩罗尊者,然后跟尊者说,我们家的媳妇今天生小孩,但是现在难产,这个小孩生不出来,非常危急。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一个安胎的法门,怎么样把这个胎儿顺利生出来呢?鸯掘摩罗尊者说,我跟从佛陀学佛以来,没有学到这个法门。情况很紧急,他赶快用神通跑回精舍请问佛陀:佛陀!有一个长者他家的媳妇生小孩难产,应该怎么办?佛陀说,你赶快回去告诉她,要她忆念说:我从受戒以来,我都是护持不杀生戒的。叫她忆念这件事情。这个时候尊者鸯掘摩罗就秉持佛陀的教法,回去告诉她。这个女众正在危险的时候,她就忆念了,她自从受戒以来都是很认真地来护持不杀生戒。结果,生起一念的慈悲心,小孩就顺利生出来。我们心中本来是有很多黑暗,没有错的。烦恼会障碍我们的光明,罪业也会障碍我们的光明,但是黑暗最怕的是光明,灯光一亮的时候障碍就破掉。当然,这个地方就是你要忆念,就是你那个心要产生一种观照,随着那个东西去观照。你只要生起一种观照,它就会产生功德。西藏的上师曾经讲过一句话:即便我们放纵了烦恼一千次,但是也抵不过一次的观照。欸,我过去一直放纵它,又去放纵它,放纵一千次,但是只要有一次的回光返照,你就可以消灭它。我跟烦恼打仗,我输你一千次都没关系。我只要一次成功,我就永远战胜它。为什么?因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因为烦恼是不真实的,它只就是一念迷情所显现的一个假相。所以一个人觉悟以后,就永远不会颠倒了。所以佛陀一再强调一念熏修。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它是一种真实的力量;妄想在心中虽然缠缚了多生多劫,毕竟它是虚妄的。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这个房间有一千年的黑暗,但是你只要一刹那的时间,就可以让它光明。这个地方佛陀强调,因为你的熏修是真实的,烦恼是虚妄的,所以就能够有出缠、授记种种的功德。这个地方是劝勉我们实际去修学的功德。乙二、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分二:丙一、为当机示圆通本根;丙二、为末世示道场的方法我们看乙二,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蕅益大师把《楞严经》的正宗分分成六大科,前一大科是“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讲到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当下是所谓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道理。也就是说,前面这一科把现前一念心性的真实相标出来,就说明了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的所观境出来了。我们一个修学的目标,我们一个安住的处所——所观境。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这以下的“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就说明了一个能观的智慧。我们应该怎么样、用什么善巧方便来趋向我们的目标,趋向我们的所观境。前面一科是所观境,这个地方是能观的智。我们可以这样讲,前面是一个如如理,这个地方是一个如如智。好,我们解释这一科的标题。“示不生灭”,这个不生灭就是指的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因为它能够远离对待,“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它不生灭。“本修因”,就是当作整个根本起修的真因。因为依止不生灭之真因,才能够契证不生灭的果觉。依止这个不生灭当作我们修行的一个依止处,从一个不生灭的心性当中来修习三观的智慧,空假中三观的智慧。那么,这三观的智慧为什么叫妙呢?因为,“妙”指的是不可思议,即此能念的一念的心中,当下具足即空即假即中三观的智慧,所以叫作妙。也就是说,依止一心三观而照了一境三谛,而最后悟入不二法门,所以叫作妙。从圆教的角度,从最初的发心乃至于究竟的佛果,都是以一心三观来照一境的三谛,所以整个圆教都是微妙不思议的法门。这当中以空观来破除烦恼障,成就般若德;以假观来破除业障,成就解脱德;以中观来破除报障,成就法身德。所以,在因地叫作三观,在果上就成就三德,而因果相随顺。这个就是整个三观的内涵。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为当机来示圆通本根,先讲到修学圆通的下手处;第二个是为末世来显示道场的方法。因为末法时代魔障特别多,应该怎么样来结界、来受持神咒、来破除内外的障碍?前面一科是正修,第二段是破障。丙一、为当机示圆通本根分二:丁一、叹领述请;丁二、宣示法义这个“当机”就是阿难尊者;“圆通本根”就是圆融通达的一个修学入门的处所。因为阿难尊者过去生的习气“一向多闻”,在六根当中对这个“闻”有特别的相应,所以佛陀在整个二十五圆通当中就选择了耳根圆通,使令他能够从闻下手而反闻闻自性,回光返照,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个地方是讲这段。这当中有两段:一,叹领述请;二,宣示法义。丁一、叹领述请首先一段是“叹领述请”,阿难尊者赞叹佛陀、赞叹法的殊胜,而且他表示“领”,他领会了前面一科的道理,最后请佛陀开示修学方法。这当中有四小段。【图一】先看第一段。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这一段是阿难尊者听了前面的一科以后他的一个心得。阿难跟法会大众听闻了佛陀前面所说的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以后,他有以下的功德,他把它表达出来:第一个,“疑惑销除”,佛法当中产生了真实的信心。在大乘佛法,最重要的信心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我们一念心跟诸佛的心是没有差别的,只是我们有一念虚妄的迷情,所以产生虚妄的烦恼,招感虚妄的果报,如此而已。所以他对成佛的信心非常的坚定。第二个,讲到他的智慧的理解,“心悟实相”。他知道这一念心性“当体即空”,所谓我们这念心是本自清净,是离一切相的;这一念心性“当体即假”,它又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它是即一切法的;“当体即中”,他知道这一念心是空有同时,空有无碍的。他对这一念心的真实相貌产生了理解,所以身意感到轻安,身心轻安。蕅益大师说,什么叫身心轻安?因为它能够调伏粗重障故。我们一般人感到心有千千结,因为我们心中有很多的相,向外攀缘以后,得到很多的我相、人相的执取,所以感到很粗重。而阿难尊者真实体悟到其实相是虚妄的,只有心的性体是真实的。他把这些相完全放下了,所以感到很轻松、很安稳。这种感觉是“得未曾有”。因为他过去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道理,所以再一次地感到非常的悲痛。这个地方悲痛的是他过去无始劫来心随妄转,认贼作父,枉受轮回。所以他又“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我们看他讲出了三段的文。先看第一段。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这一段是赞叹佛陀的殊胜。“无上”指的是究竟圆满,因为菩萨也有悲智的功德,但只有佛陀称为无上;“大悲”指的是佛陀同体的大悲,一种悲心;“清净”指的是一种智慧。具足无上慈悲跟智慧的法王,能够以种种的善巧譬喻跟法义来开启我的内心,又能够以种种染净的因缘——因为一念的向外攀缘创造了杂染因缘、也因为一念的觉悟的回光返照而成就清净的功德,佛陀以这种向内向外而种种差别的因缘来鼓励我生起修学的信心。我虽然无始劫来放纵我的妄想,但是我随时可以回光返照,随时可以成佛。这个时候给凡夫的菩萨很多的信心,方便提奖,来引导我们这种沉沦的众生出于生死苦海。这一段是赞叹佛陀的善巧方便。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看第二段。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这个地方是希望佛陀能够告诉他一个方便的修学法门。说,世尊!我虽然能够承蒙前面的“如是法音”,知道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体性是清净本然、周遍十方的(这个讲到如实空义),但是它的如实不空的作用,却含育十方如来所成就的四种国土。古德把这个“十方国土”判作凡圣同居土,这个“清净”是方便有余土,“宝严”是实报庄严土,“妙觉王刹”是常寂光净土,就是这一念心具足整个十法界的依正诸法。如来也多次地诃责我,只有多闻而不生起观照,是不能产生真实受用的,只有信心是不行的,要产生观照。“不逮”就是不及,不及真实修行的功德。我跟一切众生就好像在外面流浪的人,整天在外面流浪,受着风吹雨打日晒的痛苦,突然间有人送我一个房子来当作一个依止处。天王(这个天王是佛陀)设置的这个华丽的房子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珍宝,但是要有一个门才能够进去,才能受用。这个房子给我了,但是我应该怎么进去来受用这里面的功德呢?提出这个疑问。看最后一段。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盘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这一段就正式启请所谓的三观门。惟愿如来能够不舍离大悲心,来详细指示我及法会当中“诸蒙暗者”(就是对整个首楞严王三昧圆顿止观尚且昏迷不觉者),使令我们能够舍弃小乘之法,而究竟获得大乘的无余涅盘,整个过程当中最初的下手处。知道这个下手处,使令初心有学之人,学会怎么去摄伏畴昔攀缘。这个当然是关键,所对治的就是,能够去摄受降伏我们过去生当中的攀缘。这个攀缘,蕅益大师解释,就是六根门中念念分别的习气,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产生的一种分别想象。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其实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我们自己想象,然后自己去受用自己想象的东西。那应该怎么办呢?要“得陀罗尼,入佛知见”。陀罗尼就是总持的意思;入佛知见是一种功德相,就是破除无明、证得初地。所以蕅益大师说,以一心三观的大总持门,来悟入一心三智的妙觉佛果,这个就是“得陀罗尼,入佛知见”。阿难作以上的言词以后,五体投地。这个时候,与会的大众一心一意地期待佛陀慈悲的开示。这一段的经文,“叹领述请”,意思就是说:比方说前面讲到的,佛陀送我们一个很好的琴瑟琵琶,一个很好的乐器。这个乐器的确是做得非常的精妙,能够弹出很好的音声,但是你必须有一个妙指,你要知道怎么弹。比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心性,我们都知道我们心性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等待我们去开发,但是怎么开发呢?我们要怎么弹才能够把琴瑟琵琶这个音声表现出来呢?就是说的最初的下手方便。这一段,古人说,宁可千世不修,不可一世着魔。就是说,凡是修学的刚开始,第一步是很重要的。你大概第一步走错,你后面再来改,再来忏悔,再来怎么样,就非常麻烦,因为先入为主。你看一个钢琴老师,他收学生的时候会问你一句话,你有没有学过钢琴?你说你没有学过,收你一千块;你说你学过,收你两千块。因为你学过以后,很难教你了,你那些不好的手势都养成了。所以我们成佛之道最好是要一开始就走对,不要说走得不好再来回小向大,搞来搞去,七弄八弄再上去,那就很不好了。你一开始就上了高速公路,就上得非常正确。慎始!所以说这个地方,阿难尊者的观念就很对了。他了解道理以后,请佛陀开示,我应该怎么踏出第一步才是正确的,它的道次第是什么?第一步走对了,你后面就是步步对了;你第一步走错了,后面就步步错了。这一段当然有它的道理。丁二、宣示法义分二:戊一、经家叙意;戊二、如来正说如来正式地宣说、指示修学之法及入门之义。戊一、经家叙意第一段是讲到结集经典的人来叙述佛陀心中的含意。【图二】看经文: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萨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阿难尊者启请以后,这个时候佛陀的心情是怎么样,结集经典的人把它描述出来。世尊听了阿难尊者启请以后生起悲愍心。这个地方包括了对两种人悲愍:第一种,一路以来是修学缘觉声闻的小乘之人。他对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明白以后,发了菩提心,回小向大了。这是第一种人。第二种人,是对初心的菩萨,初发心的,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总而言之,这两种人都是对菩提心还没有真实很坚固,可能会退转的。这指的是在当时与会大众中的,包括二乘人,也包括初心的菩萨。,!“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佛陀开示这个法,另一方面也考虑到生长在末法时代而发起菩提心的初心菩萨。佛灭度以后,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现在进入末法时代。末法时代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讲有两种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外在的环境是“魔强法弱”的环境。就是说,你所接触的外在人事都不随顺你修学圣道的。你要生长在正法时代、像法时代,你在外面走一圈回来,对你修道没什么太大影响;到了末法时代,你在外面走一圈以后,对你修行会产生障碍,因为它诱惑的因缘多,障道的因缘多,鼓励你修道的因缘薄弱。所以,从外境的角度,魔强法弱。第二个,从内在的根机来说,“障深慧浅”。我们之所以会生长在末法时代,去佛久远,表示我们烦恼障、业障比较重,智慧的善根也比正法、像法时代的人浅薄。所以说,从内因、外缘的情况构成了末法。佛陀为了末法时代跟前面的正法时代的二乘跟初心菩萨开示整个妙修行路,就是一心三观照一境三谛,来宣示阿难及诸大众。这个地方讲到菩提心。菩提心,古德解释有两种:一个是愿菩提心,一个是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基本上只是停留在信解,所以这种菩提心基本上还没有调伏心中的攀缘,容易退转,所以叫未自在;到了行菩提心的时候,这个菩提心有无漏的戒定慧的摄持,他没有这种攀缘心的障碍,所以他的菩提心是坚固的。这以下佛陀是针对这些菩提心还没有自在的人来发明的道理。就是这个人还搞不清楚状况,这个家找到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戊二、如来正说分二:己一、总示因心;己二、别显修证这以下正式地宣说圆顿止观的方法。己一、总示因心分二:庚一、正明二义;庚二、决通疑滞先作一个拢总的指示,因地发心的相貌。这里有两段:第一段,正明二义;二,决通疑滞。庚一、正明二义分二:辛一、总征;辛二、别释正式说明二决定义又分两段:一,总征;二,别释。辛一、总征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这个“汝等”,包括了与会的大众,也包括了末法时代的初心菩萨。说你决定要发起菩提心,你真实地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来修菩萨道,来成就无上菩提之果,对十方如来所成就的妙三摩提(妙三摩提就是首楞严王大定,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一心三观照了一境三谛),你能够生起这种精进勇猛之心,那么这个时候你应该要先明白一个道理。明白什么道理呢?先明白“发觉初心二决定义”,就是当你发起这个“觉”(就是菩提),发起菩提最初的那一念心,你一定要产生两种决定的理解。什么叫作“初心二义决定”?这个“决定义”我讲一下。这个“决”就是一种抉择的意思,智慧的观察;这个“定”就是一种决定的理解,不能改变了;“义”就是义理。也就是说,你在刚开始修学的时候,要好好地去观察这两种的道理而生起坚定的理解,来当作你一个修道的基础,所谓道前基础。佛陀在讲修行的时候,先作一个总相的说明。道前基础,好像盖房子,先把基础打好,然后再盖它的一楼二楼,所以先讲基础。辛二、别释分二:壬一、应审观因地发心;壬二、应审详烦恼根本我们看第二段的别释,各别解释二决定义。壬一、应审观因地发心分二:癸一、总劝审观;癸二、正示审观在修学圆顿止观之前,你应该审察观照你这一念心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发心,先审察这件事情。分两科:一,总劝审观;二,正示审观。癸一、总劝审观【图三】先作一个拢总的劝勉跟好好的观照。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佛陀招呼阿难说:第一个决定义就是,你跟一切众生要真实舍离二乘的修学方法,而发心修学菩萨乘,来圆满自利利他的功德,最后成就诸佛所证的所谓的圆三谛理,那么你应该好好审察因地的发心跟整个诸佛果地的觉悟是相同还是不相同。就是你刚开始在因地所发心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再看第二段。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假设我们因地的发心是追求一种生灭心(这个“生灭心”,我们前面讲很多了)。心本来没有生灭,但是你心中产生一个相以后就生灭了。你心中去追求外相,你追求来生的福报,追求今生的福报,你心中追求一个有为的事相,这个就是一种生灭心了。心本来是没有生灭,但是跟相结合在一起就变成生灭了。那你把这个当作最初发心的话,最后你追求的是诸佛一种不生不灭的功德,那是不可能的,因果要相应。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有一个西藏上师说,我们整个成佛之道,最初的一念的发动的力量,是从菩提心发射出来的,你最后的成果还是回到这一念的菩提心。你就知道这个菩提心很重要。它身为整个修学的发射点,最后还是回到这个点,它等于是整个修学的根本。有一个人问一位雕塑大师。他站在这个雕塑大师旁边,看他做雕塑。本来一个木头,这个木头当然没有相,雕塑大师拿这个刀子,就这样左砍一刀,右砍一刀,七砍八砍,就把一个马的头砍出来,两个眼睛炯炯有神;再砍几下,这马的四条腿也做出来了,可以说整个脚看起来栩栩如生。最后尾巴也出来。这旁边的人就问他说,哎唷,这本来是一块木头,你怎么就能够把它做成一匹马呢?雕塑师说,其实我心中是先有一个相,我心中是先有一个马的相状,然后才把这个马雕出来的。就是说,我们做什么事,都是心中有一个愿景。你心中设定一个目标以后,你大概所有的修行就都往那个方向会归了。如果你今天想的是匹马,最后你不管怎么做,它一定是一个马,不可能变成一只狗,不可能。你今天发愿做一个人,你所有的修行全部都往这个方向走。蕅益大师讲:发心为菩提,一切法趋菩提;发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向名利。这个地方就是说,刚开始第一个,你为什么要修圆顿止观,你的目标在哪里,它会构成你未来整个修学的方向,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你一定要以不生灭心来当作你的发心。这个地方等于是标出一个总相。这以下看各别的解释。癸二、正示审观分二:子一、立喻;子二、示法正式来说明观察生灭心跟不生灭心的一个方法,应该怎么判断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子一、立喻【图四】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这以下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明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也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因果相应的缘故,如是因如是果的缘故,你应当好好地去观察明了这一切有为的器世间,包括万事万物。只要是“可作之法”(可作就是有为的,它有生住异灭,它有生起、有变化、有消失的),只要有生起的,一定会变化,最后消灭。那么这些有为的可作之法,到底有什么东西是不灭的呢?讲到这个生灭之法。你看,房子盖了,几百年后这个房子消失掉了;一棵树生起来了,没有多久这棵树也消失掉了。这是生灭法。但是,我们终究没有听闻说虚空有烂坏的情况。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虚空是不能去创造出来的,它本来就没有生嘛。它本来就没有生,自然就没有所谓的变化,最后也就是不会消失掉。这一段,蕅益大师讲到一个观念,他这一句话的观念叫作“汝当照明”这四个字。蕅祖说,佛法的修学在于内心的觉悟,而这个觉悟一定要你自己去观照,别人不能取代你。你看佛陀说“汝当照明”,就是说,你应该自己好好去观察,不是我帮你观察,是你自己要观察。你观察什么是生灭的。房子是生灭的,树是生灭的,但是虚空是不生灭的。一种是可造作的,一个是不可造作的。先把这个观念讲出来,而且这个观念是你自己要去观察。子二、示法分二:丑一、简妄生灭相合可作喻;子二、依无生灭性合虚空喻我们看子二,示法。这个地方的譬喻就正式地把它显示在我们的五阴身心,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把前面的譬喻显示在身心世界。这个地方有两段:一,简妄生灭相合可作喻;二,依无生灭性合虚空喻。看第一段,简妄生灭相合可作喻,就是拣别这个虚妄的生灭,来合前面的可作之法的譬喻。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指妄总标;第二个,约义别释。寅一、指妄总标先指示妄相来作一个总标,什么是我们身心世界的妄相。【图五】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其实这个地方跟前面有关系,就是观相元妄。只要你心中有一个相状,追求一个我相,追求一个人相,这个都是一种生灭的。比方说我们现前的色身:这种坚固之相是地大,包括肌肉筋骨;这种润湿之相是水大,包括我们的津液精血;暖触之相是火大,包括我们的燥热温度;动摇之相为风大,包括我们气息的运转,这个四大的相状。由此四大相互的缠绕、相互的作用而产生一个色身。就是,你的内心世界是清净本然,怎么就有色身呢?就是你一念妄动以后有四大,四大相互的作用就变成一个色身,有了色身以后就“分汝湛圆妙觉明心”,就产生了区隔。就是,四大跟我们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性相结合,就产生了六根的作用,就分成所谓的在眼叫作视,在耳叫听,在身叫作觉,在意根叫察。那么从最初的流转到最后的成佛,就构成一种五重的浑浊之相。,!这一段也就是说,我们一念心性,因为一念的妄动而产生了第八识的相分,就是四大之相;由这个相分的牵动又产生了第八识的见分,而构成一个所谓的生灭与不生灭和合的阿赖耶识。因为我们追求相状,就构成一个生灭的开始——阿赖耶识。寅二、约义别释分二:卯一、通示浊义;卯二、别解浊名约着义理来各别解释。这当中分两段:一,通示浊义;二,别解浊名。卯一、通示浊义【图六】先拢总地解释这个污浊之义。前面讲的五叠浑浊,我们身心世界有五重的浑浊相状,先解释什么叫作污浊。看经文。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云何为浊?”那什么叫作污浊呢?佛陀说,阿难!比方说有一盆清澈的水,这个水的本质是清洁而没有污垢的(这个“本然”是本来就清洁的)。蕅益大师解释说,这个清洁的水比喻的是佛陀的法性的五阴身心。“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就在这个清洁的水的旁边有一个大地,这个大地上有很多的泥土灰尘细沙之类。这个是比喻九法界的虚妄的五阴身心。尘土灰沙这一类的东西,本质是障碍的。也就是说,清水跟沙土这两种本质是不互相随顺的,因为一个是无障碍的,一个是障碍的。一个是清净的水,一个是有障碍的沙土。先讲出这两种差别。这以下就看看这两个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有一个人把地上的泥土跟灰尘拿起来,投到清净的水中,这个时候泥土跟水就混为一体了。它产生什么样作用呢?尘土失去了它的障碍的体性,因为尘土跟水在一起,它也可以多少能够流动;清澈的水也失去了它清澈的本质,因为它的容貌开始变成昏暗,变成迟钝。这个就是污浊的含义。而我们身心世界五重的污浊,亦复如是。其实这一点在整个修行当中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在了解我们身心的污浊的时候,从佛陀这一段经文来看,所谓的污浊是后来才有的,我们本来是一个干净的水。这个很重要。什么叫污浊呢?就是说,我们本来是一个干净的水,后来丢了泥土下去,两个搅拌了,水跟泥土混合以后变成污浊。本来是一盆干净的水,后来丢泥土下去。蕅益大师解释说,其实这个意思就是,清净的水也就在污水当中。我们的五阴身心的确很污浊,但是,离开了五阴身心,你绝对找不到那种真实的心性,因为五阴身心现在跟你的清净本性两个混在一起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清净的水当中有泥土,泥土屑当中也有污泥。这句话什么意思啊?我们起了一个贪欲的烦恼,或者瞋恚的烦恼,这个烦恼当中其实有清净的本性在里面,但清净的本性也有烦恼在里面。所以,其实佛陀在讲一个观念。什么观念呢?从本经的角度,它不强调断烦恼,断烦恼就完了。你看小乘讲断烦恼,大乘佛法非常反对讲断烦恼。你看小乘佛法,动不动就把第六意识给灭掉。你第六意识会起烦恼,就是你会打妄想,我就从现在开始什么都不想!其实不是这样子。因为你那个污浊的水里面有清净的水,所以这个很容易错损菩提。大乘佛法是讲转烦恼。诸位要知道,这个“转”跟“断”是不一样的。烦恼起来你要转它,转念念佛或者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把烦恼的势力转到去拜佛,转到对诸佛菩萨的皈依,对众生的悲愿,这个是个“转”字。这个地方,大家要掌握这个思想。所以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讲“不迷不取不动”的第一个——不迷?先回光返照,然后再转,把这个烦恼的势力转到三宝的势力去。佛陀解释这个污浊的意思。蕅益大师说,这一段经文的重点在于:清净的水全部都在污水之中。你把污浊的水灭掉了,清净的水也没有了。我们现在身心世界啊!你看佛陀前面在讲理想化的佛性的时候,说我们这一念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讲到现实面、讲到人性的时候,佛陀说我们这念心是真妄和合。真中有妄,妄中有真。那我们要怎么去“转”,这以下的方法很重要了,怎么去转烦恼成菩提。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讲到一念的回光返照,就路还家。:()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万古最强神帝  盗神戒传承者楚风闯都市  百年后我依旧是团宠  恃楚而娇:秋先生的心尖宠  心淼归来:纳川的宠妻日常  系统情深:尤少,傅小姐又气跑了  不能死的路人甲炮灰  直男生涯惨遭滑铁卢  弃妻似锦  随身空间之傻女傍上了国家爸爸  一人之下:我自红尘逍遥  剑开虚空  修仙:我真没想当舔狗!  重生当天断绝关系,我变身万亿富翁  盗天仙途  深山密窟  独占病因  结婚送盆小绿草  我在群星有座城  怎么到我重生就被病娇识破  

热门小说推荐
爆宠八零:重生娇娇女

爆宠八零:重生娇娇女

2o19云起华语文学征文大赛参赛作品胖喵儿死了,被一根鸡骨头卡死了!重生在了一个生了九个孙儿,盼孙女盼的眼睛都红了的阮家,瞬间成了阮家上下三代的团宠!胖喵儿笑眯眯,觉得这有奶奶宠,爸妈爱,哥哥护的小日子,真叫一个美滋滋哟。当然,如果没有某只躲在角落里,眼睛里放着绿光,死死盯着她的‘大灰狼’,那就更好了!某只‘大灰狼’冷笑一声上辈子没吃到,这辈子总要吃到的!胖喵儿へノ...

我的绝美御姐老婆

我的绝美御姐老婆

聚焦巅峰火爆畅销他是世界闻名的巅峰杀手,却被家族逼婚,与美女总裁住在了一起。彼此看不顺眼却又不得不同居,萧凡决定回学校散散心,可是...

非凡人生(娇艳人生)

非凡人生(娇艳人生)

非凡人生凌轩是这个都市的主角,他身上发生的一切,应该是男人们都渴望得到的。他的经历,就是一个个娇艳美女组合而成的酸甜苦辣爱恨情仇非凡人生绝非一般的人生故事,娇艳人生,不走寻常路。非凡人生延续面包作品的一贯风格,更清新,更自然,更现代!总结只有一句YY,只有YY,男人的YY,最尽情的YY!...

永恒之心

永恒之心

外门弟子陈宇,体内融入了一颗神魔心脏。心脏,乃生命中枢,人体致命的要害。而对陈宇来说,心脏却是防御最强的一点,并让他拥有赶超妖兽神兽的无限潜力。自此,他踏上一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玄奇之旅。天才如云之,天骄盖世。宗门林立之,我主沉浮。万族辉煌之,跨界大战。太古悬谜之,神话争锋。我心唯有,永恒!新书,迫切需要推...

夜天子

夜天子

他世袭罔替,却非王侯他出身世家,却非高门。作为六扇门中的一个牢头儿,他本想老老实实把祖上传下来的这只铁饭碗一代代传承下去,却不想被一个神棍忽悠出了那一方小天地,这一去,便是一个太岁横空出世。他自诩义薄云天,为人四海,是个可以托妻献子的好朋友,可他所到之处,却是家有佳妇贵女者统统藏之深闺不敢示人他自称秉性纯良,与...

史上最强赘婿

史上最强赘婿

已完本穿越异世成为财主家的小白脸赘婿,因太废物被赶出来。于是他发奋图强,找一个更有权有势绝美高贵的豪门千金做了上门女婿。练武是不可能练武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练武,只能靠吃软饭才能维持生活!我要把老婆培养成天下第一高手,谁敢惹我就让我娘子打死你!...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